索  引  号 11622901013956984P/2023-42075 主题分类 社会救助
发文字号 制发机构
有效期限 有效性
成文日期 2023-10-09 发布日期 2023-10-09
标        题 践行“五心服务” 彰显救助温度——临夏市救助管理站多措并举推动救助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

践行“五心服务” 彰显救助温度——临夏市救助管理站多措并举推动救助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0-09 来源:临夏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收藏

今年以来,临夏市救助管理站按照市民政局党组“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工作安排,主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严格按照《民政部关于印发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文件精神,着力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努力建设走在前列的全州中心站。

 

 

一、坚持人本理念,站内照料亲情化。

临夏市救助管理站不断培育和厚植“善心、爱心、热心、耐心、尽心——五心服务”理念,将“五心”融入党建和业务,做实基础服务,打造特色品牌,着力实现站内照料亲情化。

 

注重细节,做精做细基础服务。以满足受助人员合理要求为前提,细化各个服务环节,实行单人单床,一人一被,即走即换;实行分餐制,兼顾未成年人、老年人、少数民族人员和患病人员的特殊饮食需求;购买生活照料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受助人员在用餐、住宿、洗漱、穿衣、如厕等方面提供护理,并24小时陪护。制定了《受助人员须知》《受助人员个人卫生注意事项》《工作人员“八不准”职业规范》等规章制度, 按作息时间安排受助人员起居。增设活动室,极大丰富了受助人员站内生活;救助寝室都放置了电风扇,铺设电地暖,安装防蚊纱窗;完善安全设施、无障碍通道,增设安全标识,全力保障在站受助对象安全。

 

 

 

 

 

 

注重创新,做好做实专业服务。通过购买服务增加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对入站的受助对象进行心理关爱服务,适时跟进干预、辅导。2023年以来,开展心理关爱服务近400人次,未成年人心理干预和辅导率达100%。按照工作规程要求在站设立医务室,由一名持有护士资格证的工作人员负责,并储备了应急药品。

 

 

注重落实,做优做强服务质量。为方便业务开展,成立接待服务组、社工与心理咨询服务组、寻亲服务组等6个班组,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班组长,并明确职责。各班组间开展“五心”服务竞赛活动,成立专门考核小组,建立竞赛考核制度和考核细则,年终总评结果,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激发了整体活力,有力推动了工作的落实,极大提升了救助管理服务水平。

二、坚持问题导向,管理服务标准化。

临夏市救助管理站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范服务流程,出台可操作的规范性文件,强化内部管理,力求将一项项优质服务落到实处,确保救助对象在站安全。

基本服务模式化。我站对救助人员扎实开展“进行一次全面的政策宣讲,进行一次暖心的心理关爱,进行一轮热情的基本服务,进行一次快速的信息查询,进行一次严格的安全检查,进行一次必要的健康检视”“六个一”服务,让受助对象感觉有尊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操作流程规范化。根据工作规程要求,制定了《临夏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救助工作规范化实操》,从救助原则、救助条件、救助内容、救助术语、文明用语、接待服务、站内服务、离站服务、医疗救治等方面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程序进行了规范,提出服务标准及要求。

 

管理服务痕迹化。改建和完善全站监控网络系统,安装高清监控16处,使救助寝室、公共场所、值班室及重点活动区域基本无死角。救助管理服务做到全程监控,视频实行分区管理,实现人防技防高度结合。

 

值班值守常态化。出台《值班工作管理规定》,站长担任总值班;把工作人员编成6个小组,每组两人,各小组24小时轮流值班。建立救助人员巡查制度,织密织牢巡查网,确保对象不脱离视线,确保对象安全和站内秩序正常化。

三、坚持寻家不懈,寻亲手段多样化。

近年来,临夏市救助管理站着眼于让每一个特殊救助对象有家能回,着力做好控制“存量”和减少“增量”文章,成立寻亲队伍,不断加大寻亲力度。通过多年寻亲实践经验,推出了“寻亲六步法”,大大提高了寻亲效率,为受助人员铺就温暖回家路。

 

 

快速甄别查询法。入站时,对身份信息不明人员,耐心询问基本情况,查看随身物品。根据自述姓名和人像,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有无救助记录;要求护送民警通过警务终端系统进行查找;与“110”核对近期报案走失人员信息,联系报警家属或单位核对信息。

网络寻亲推送法。入站2小时(站外救助6小时)内,采集受助对象的基本情况,录入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从该系统推送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寻亲公告;发送至今日头条寻亲网、转发微信朋友圈进行寻亲,根据反馈的信息,进一步核对。

人像识别比对法。入站24小时内,拍摄受助对象正面免冠照片,报请公安机关进行人脸综合研判,根据比对结果核对救助人员信息。

定向跟踪调查法。入站72小时内,走访护送单位,详细了解受助对象入站前的基本情况;走访发现地居民,对掌握的片段信息进行核实;根据来时的穿着,联系公安、城管部门调度天网追踪。

纸质媒介公告法。入站7个工作日内,采集受助对象姓名、性别、目测年龄和身高等特征信息及电子照片,联系平面媒体,发布寻亲公告。

跨区实地寻亲法。入站3个月内,对家庭住址模糊,无法核实,但救助对象表示能找到回家路的,派工作人员携受助人员实地寻亲。

 

 

四、坚持依法安置,安置方式机制化。

启动安置程序。临夏市救助管理严格执行省民政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寻亲和落户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对符合落户安置的救助对象上报市民政局党组,报请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对受助人员进行落户安置。

明确安置流程。滞留已满3个月,仍寻亲不着的受助人员,按照工作规程报请市民政局党组,送往我市城市综合社会福利院,并与福利院签订代养协议临时安置。

明晰双方责任。接收后3个月后,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市福利院凭我站提供的材料,积极协助办理落户、医保、特困供养手续,履行看护责任,接受监督;我站负责继续寻亲,按标准支付医疗、生活及护理费用,履行监管责任。3个月期满,办理离站手续,停止支付相关费用,正式完成交接手续。

临夏市救助管理站始终秉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工作原则,突出问题导向,梳理救助工作亮点,将“五心救助”作为市救助站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的有力实践,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关爱型服务和保护性措施,把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存权益作为大事要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用心用情用力为受助人员找到家的归属,切实履行好兜底民生保障的职责使命,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救助模式从过去的“等上门”成功蜕变为“主动寻”,并根据救助人员实际情况提供“六个一”救助照料服务,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为临夏市“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贡献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