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5年5月9日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文件批复决定的公示

发布时间:2025-05-09 来源:临夏州生态环境局临夏市分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收藏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分局拟对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做出批复决定。为保证审批意见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反馈我分局。

公示时间:2025年5月9日起5个工作日

通讯地址:临夏市建设大厦7楼(731100)    电话:0930-6214228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三日内申请人,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相关承诺文件

1

黄河流域临夏大夏河支流(榆林河、牙沟河、椒子沟河)流域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项目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

临夏市水务局

甘肃奥兰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该项目为新建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本工程共治理河长5.48km,其中:榆林河治理段位于程家台村至入河口处,治理河长1.81km;牙沟河治理段位于白川至入河口处,治理河长2.79km;椒子沟河治理段位于阳屲至入河口处,治理河长0.88km。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绿篱拦截带8000㎡,新建透水渗透带21000㎡,保育及新建林地型缓冲带80000㎡;新建生态护岸9.94km;基地平整修复44000㎡,清理基底污染物8800m³。项目总投资2782.79万元,环保投资为34.01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1.22%。

项目建设应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报告表》要求,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并认真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合理安排施工时间,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严格控制工程占地和施工活动范围,不得擅自扩大临时占地;采用绿色环保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尽量减少地表开挖和扰动,减少对植被和动物生境的破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宣传和教育,严禁随意破坏植被和捕杀野生动物;做好表土剥离防护工作,施工结束后将表土用于植被恢复;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边界,减小对河道两侧植被的破坏;设置围堰挡水,施工导流采用束窄河床的导流方式,有序界分施工边界;严格控制施工导流区域,合理安排施工时序,减少施工导流时间,施工结束后对导流设施进行拆除,减小项目建设对周边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因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造成的表层土壤流失和土壤质量下降;施工结束后针对施工区域及临时占地及时进行地表清理和迹地恢复。

(二)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要切实落实《报告表》提出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严格落实建筑施工场地“6个100%”抑尘措施,确保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

(三)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施工管理,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施工期基坑开挖渗水通过水泵抽排至各施工面抑尘,机械设备、车辆冲洗废水经临时沉淀池收集沉淀处理后回用;严禁将基坑涌水及机械设备冲洗废水直接排入施工区域周边地表水体;加强机械设备维修养护,减少机械设备油类的跑、冒、滴、漏对地表水体的影响。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用于地面泼洒抑尘,如厕依托附近民居自有厕所或公厕。

(四)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优化施工布局,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选用低噪声、低振动施工设备和工艺;环境敏感点设立围挡隔声,敏感点附近禁止夜间施工;加强现场运输管理,对场地内高噪声设备进行基础减震,确保施工期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相关限值要求。

(五)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可利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不可利用的建筑垃圾集中收集后运至有关部门指定位置合理处置。施工期基地修复过程中清除的农作物秸秆、枯树枝、生活垃圾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及时清运至临夏鹭鸿环保电力有限公司进行卫生处理,严禁就地焚烧。

(六)强化各项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做好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按“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原则,做好环境风险防范。严格按照《报告表》要求落实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落实应急措施和设施。建立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七)强化各项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做好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按“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原则,做好环境风险防范。严格按照《报告表》要求落实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落实应急措施和设施,制定有效管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建立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有效防范环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