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2901013956984P/2023-41796 | 主题分类 | 政策及解读 |
发文字号 | 制发机构 | ||
有效期限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3-09-05 | 发布日期 | 2023-09-06 |
标 题 | 如何保障“上好学”?教育部发布会聚焦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
8月30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等有关情况。跟甘小教一起去发布会现场看一看——
田祖荫司长介绍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有关情况,一起来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这两个文件的印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取得的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基础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22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7%,比2012年提高25.2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9.6%,比2016年提高22.3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比2012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6%,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
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的70%。健全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近五年年均增幅超过15%,普通高中建立了不低于10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7000元。相比十年前,生均教学用房面积提升了1/3,生均仪器设备值增长了两倍,互联网接入率从25%提升至近100%,大班额、大通铺等问题基本解决。
三是急难愁盼有效缓解。“双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中小学“公民同招”全面落地,义务教育“择校热”明显降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四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五育并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明显加强,劳动教育得到应有重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建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显示,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80%左右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我国部分省份连续几次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阅读、数学、科学等科目成绩都名列前茅。
这些成绩的取得,反映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我们一定要坚定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优质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育人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二、《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的主要内容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优质均衡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要内容,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织牢织密服务保障网,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重点介绍四个问题:
(一)什么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按照国家权威部门的有关定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指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性公共教育服务,由政府承担保障供给的主要责任,引导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补充供给。
(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从服务范围来讲,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保障义务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二是保障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要实现“应助尽助”;三是保障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就业创业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应保尽保”。《优质均衡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优先保障、政府主责,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三)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关键着力点在哪里?
关键在于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着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大差距,要着力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各项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创造良好的教学、文化、生活环境。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支持力度,省级政府聚焦促进省域内不同地市、县区之间缩小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
二是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切实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问题。推进教育数字化,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服务农村边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
三是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加快推动县域内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办法及运行机制,加快实现集团内、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
四是以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加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完善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确保不同群体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四)要达到什么样的工作目标?
《优质均衡意见》分别设定了到2027年、2035年的目标任务: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三、《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的主要内容
《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扩优提质行动》),致力于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扩优提质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学前教育阶段,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以上(2022年为54%);义务教育阶段,扩增一批新优质学校,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高中教育阶段,培育一批优质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扎实推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特殊教育方面,特教学校在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基本实现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2022年为96%)。
《扩优提质行动》的具体措施,包括“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生关爱”、“素质教育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战略”、“综合改革攻坚”等八大行动。重点介绍前四个行动。
(一)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主要解决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优质普惠性资源不足问题。一是首次明确公办园公用经费标准,提出“各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应于2024年达到600元/年·人”。二是要求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三是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强化营利性民办园收费调控,遏制过高收费。
(二)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校际差距大问题。一是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对有条件的、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二是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制定区域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倾斜支持帮扶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成长为优质学校,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三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因地制宜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三)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主要解决普通高中多样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水平不高以及群众职普分流焦虑问题。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增加学位供给。二是创新办学机制“帮扶一批”,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等方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三是多样化发展“提升一批”,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推进职普融通。四是有序增加招生计划“扩容一批”,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四)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主要解决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不强问题。一是扩大特殊教育资源,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加快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二是推进普惠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
四、下一步落实两个意见的工作考虑
一是指导各地制订方案,细化落实要求。《优质均衡意见》和《扩优提质行动》都要求各地制订实施方案,我们将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出台一些硬招实招,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重点任务台账,加强工作督促。根据文件要求,我们将对重点任务和关键指标,建立定期调度机制,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确保政策能落地、见实效。
三是推进数字赋能,提升工作水平。加强学龄人口变化预测前瞻性研究以及城乡学校布局合理性研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科学化水平。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完善国家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基础教育管理效能。
四是开展改革试点,推广典型经验。深入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等改革试点项目,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激发基层创新活力。积极挖掘、推广各地各校扩优提质的典型经验,加强宣传报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刘景副司长介绍了财政支持基础教育有关情况,一起来看——
基础教育关系到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和千万家庭和谐幸福,始终是国家教育财政投入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近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积极协调财政部等部门,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明确中央与地方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为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在“扩投入”上做文章,经费规模稳定增长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基础教育。“十三五”以来,在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基础教育领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过去三年,在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基础教育各学段财政总投入和生均支出逐年只增不减。2022年,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2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1.3万亿元,年均增长7.7%。其中,学前教育增速最快,年均达14.8%。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2015年分别增长91%、33%、53%,生均投入水平大幅提高,有力支持了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二、在“促公平”上出实招,教育差距不断缩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们聚焦缩小办学水平差距和保障困难群体接受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性投入政策。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省份。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在保障困难群体共同发展上,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在“调结构”上下功夫,投入结构更加优化
持续优化教育经费结构,将更多资金用于教师队伍和学校内涵建设,逐步实现教育投入重点由“物”到“人”的转变。中央财政支持实施特岗计划,每年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补充超过5万名教师;支持实施国培计划,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骨干教师、校园长开展深度培训。持续加大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投入力度,改善校园网络设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四、在“严监管”上求实效,监督体系不断健全
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坚持“严”字当头,着力推进建设符合教育规律的绩效评价体系,凝聚教育经费监管合力,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两个意见”的要求,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学前教育方面,重在支持普惠发展,健全公办园生均拨款制度。义务教育方面,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入推进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方面,继续支持各地改善办学条件和多样化发展,提升县中质量。特殊教育方面,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给予特殊孩子特殊的关爱。同时,我们将会同财政部继续加强财政保障力度,筑牢基础教育基点,为建设教育强国蓄积后劲,奋力谱写好基础教育财政保障新篇章。
陈云龙副局长介绍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有关情况,一起来看——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教育部官网、人民教育等公众号刊发专家学者解读文章,广泛收集地方和学校落实行动方案的考虑与做法等。教育界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热烈讨论,认为《行动方案》围绕课程实施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部署,为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教育部重点从课程、教学、评价、支撑及加强科学教育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课程实施指导
近年来,教育部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督促省级强化课程实施制度建设,确保各地各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组织开展新课程国家级示范培训,累计开发124节培训课程,累计1700万人次的教师观看,累计点击量超过2亿次,为学校和教师实施课程提供指导。
二、推进教学方式变革
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重难点问题,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在学科课程基础上,新增特殊教育、实验教学两类“基础教育精品课”,加强示范引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通pad端和PC端,上线“实验教学说课”“科学公开课”“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等优质资源,资源总量增至5.04万余条;实施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中西部教学支持计划;建好建强中小学教研体系,强化教研专业引领。
三、推动评价牵引
发挥评价导向、诊断、反馈作用,推进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建设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自评系统,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指导,引导各地各校进一步强化评价牵引作用。加强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促进依标命题、教考衔接。科学提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
下一步,将全面推进《行动方案》实施,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走深走实。一是收集地方和学校落实行动方案的思路举措和经验做法,加强交流分享;二是发挥教研专业指导和数字赋能作用,为行动方案实施提供更多专业和资源支撑。三是强化课程实施指导与监测,推动国家课程方案有效落实;四是评估《行动方案》实施情况,研判问题,对症施策。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建设新优质学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跟甘小教一起来看甘肃省、上海市、郑州市、深圳市的经验做法——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
学前教育获得感
甘肃省教育厅
近年来,甘肃省构建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三个强化”凝聚发展合力。强化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甘肃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强化经费保障。2012年以来,中央和省级投入学前教育经费178.9亿元,2016年起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实施减免保教费政策,累计惠及幼儿715万余名。强化督导评估。建立“县级自评、市级审核、省级督导评估”的专项督查机制,全面实施挂牌督导制度。
“三项工程”促进扩容提质。实施扩容工程。连续4年实施城镇公办幼儿园扩容工程,新增公办园213所、园位6万余个;扩增普惠性学位8万余个。实施提质工程。全省1000多所城区优质园结对帮扶近3000多所农村园和民办园。实施培优工程。开展幼儿园分类评级认定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幼小衔接”,提升科学保教质量。
“三个提升”培优师资队伍。提升专任教师占比。出台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近3年增加公办园专任教师12000余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将学前教育专业纳入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范围。健全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5年一轮的全员培训覆盖所有幼儿教师。提升待遇保障水平。定期专项督查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情况,所有乡村幼儿教师每月可享受人均不低于400元的生活补助。
建设新优质学校
促进学有优教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近年来,上海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学校。
守正创新,开拓新优质学校发展之路。通过深度调研、案例解析、互动培训、交流分享、立体宣传,打造家门口好学校。围绕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与教变革、学校治理等方面,分别形成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学校集群,覆盖约25%的学校,通过智慧传递、合力攻关、专家指导等方式,形成学校发展实践模式。在办学价值取向、育人方式变革、学校治理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信息技术赋能等方面,通过关键项目驱动,实施引领行动,促进更多学校走向优质办学。
抬升基准,实施优质资源倍增计划。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五项标准”,参照家庭生活条件平均水平,落实新的校舍建设、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标准、生均经费标准,改善在校生活环境。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通过整体托管、专项突破,提高142所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实施示范性学区集团建设行动计划,强化骨干教师有效流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体化考核评价,缩小校际办学差距。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与名师名校长培养、学区集团高质量建设、落实新中考改革相结合,着力把近200所公办初中办成“家门口的好初中”。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研发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作业辅导助手并在全学段开展应用试点。实施育人方式变革行动,全面落实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全面启动项目化学习。
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郑州市教育局
郑州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各级各部门共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心圆”。
一是跑出学校建设“加速度”。通过立法控规落实教育用地1324块、5.44万亩。投资30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23所,新增学位61万个。整体外迁市内高中20所,为初中部增加学位1万多个。五年累计投入21亿元,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二是拓宽优质均衡“快车道”。分批推进优质均衡县创建,计划2030年完成。已成立108个义务教育集团,2025年覆盖率可达到85%以上;2018年启动新优质初中培育创建工程,145所学校已通过认定。
三是锻造教育发展“主力军”。2021年底,核定新增中小学教师编制2.27万个。教师培训、评优、评职名额向农村学校倾斜,近三年有近千名乡村教师通过绿色通道获评中、高级职称,两万多名乡村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
四是答好公共服务“民生卷”。高标推进“双减”改革,校外培训机构“四级包保”等多个治理模式全国推广。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应入尽入”,扎实开展特殊教育和控辍保学。
下一步,郑州市将深化实施“五个工程”,推动基础教育从大到优、从优到强快速迈进。培根铸魂工程,加快“五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拓展育人平台。资源优化工程,抓好学校布局和建设,有序推进学位供给从“增量”到“提质”转变。质量提升工程,紧扣教育教学质量,分段分类细化方案,节点推动。改革创新工程,深化“双减”、质量评价等改革,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发展环境。暖心润心工程,加快新优质学校成长,建设更多家门口好学校,关注关心关爱特殊群体,保障公平发展。
推进教育扩优提质
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深圳市教育局
深圳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扩规模、提质量、促公平,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建设公办普高学位,让市民子女“有学上”。实施大规模高中学校建设计划,以“特事急办”方式超常规推进高中建设。2020年至2023年,全市共新改扩建41所公办普高、新增9万个公办普高学位,推动高中阶段年招生规模提升至12.5万个,2023年全市普高录取率超过70%。未来两年,还将新改扩建10所以上公办普高,新增2万个以上公办普高学位。
提升高中办学质量,让市民子女“上好学”。探索“高中园”建设模式,由市属四所优质名校分别牵头,高标准建设4所高中园,每所高中园各有3-4所高中,园内教学设施、师资、课程等资源共享。大力推动高中多样特色发展,2023年首批创建10所理工、人文、艺体等特色高中。
促进优质均衡,打造深圳特色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编制《基础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建立与适龄儿童相适应的学位供需动态预测与评估机制。实施《中小学校项目规范》,集约建设“安全韧性、绿色低碳、开放共享、智慧智能、五育并举”的精品学校。推进集团化办学、优秀教师交流轮岗,2023年起教师交流轮岗人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在编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加快各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快出台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管理办法和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服务工作办法。
来源:微言教育、甘肃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