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22901013956984P/2022-00026 主题分类 临市府办发
发文字号 制发机构
成文日期 2022-10-17 发布日期 2022-10-26
标        题 中共临夏市委办公室 临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夏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中共临夏市委办公室 临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夏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0-26 来源:临夏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

收藏


市委办发〔2022〕72号

 

 

中共临夏市委办公室  临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临夏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各镇(街道)党(工)委,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委各部委办、市直各单位:

《临夏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021-2025)》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各自职责,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临夏市委办公室 

   临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0月17日   



临夏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2021-2025)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实施,体育强国建设迎来深度推进的重要时期。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改善民生、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据《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临夏州“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要求,结合“十四五”时期全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体育事业成绩显著,亮点频现。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推动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面完成“十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十五”体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群众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坚持大体育发展方向,打破行业、部门的思想藩篱,促进体育与多领域、多行业融合,以活动和场地设施建设为驱动,构建共享均等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临夏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逐步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方式。制定出台《临夏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全民健身工作全部实现“三纳入”。积极推进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 加强群众体育锻炼,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3.3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达到38%。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996名,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7人,直接服务群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超过80%以上。积极推进社会体育组织建设,市内体育社团组织发展到22个,晨、晚练点和健身气功站点共计72个。全市举办各类体育活动1000余场(次),年均参加人数6余万人(次)。持续创建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功举办甘肃省“金色的田野”广场舞大赛,连续5年举行“东太杯”篮球邀请赛、连续2年“发现临夏”八坊十三巷城市定向赛、连续四年全民彩虹跑等群众喜爱的比赛项目,“生活体育化、体育生活化”的健身氛围日趋浓厚,初步形成了“全州首位,全省前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以承办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为重点,优化运动项目布局,不断提升重点项目核心竞争力,深化“体教结合”路子,竞技体育成绩稳中有进。全市成立4个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开展足球、篮球、田径、科技体育等项目业余训练,参训人数达到1230余人,训练规模不断壮大。承办2017年甘肃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省十四运上获得金牌8枚、银牌6枚、铜牌5枚,为历史最好成绩。在全州青少年滑雪邀请赛中获得2金1银1铜。

青少年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所、州级3所,3所学校命名为2019—2022年度州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每年5-6月期间,举办临夏市“牡丹杯”足球、篮球、乒乓球、围棋系列少年锦标赛,有超过5000名青少年学生参加,是全省首个县(区)级系列锦标赛。每年9月-10月期间,举办青少年体育舞蹈邀请赛,是全市体育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亮点,来自省内13个市州的多支代表队参与角逐,已逐步成为我州青少年体育的盛宴。构建冰雪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1月成立临夏市青少年滑雪队,为省内首支青少年高山滑雪队。

体育产业焕发活力。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 体育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先后成功承办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四国篮球职业篮球争霸赛(临夏站)、国际职业搏击赛、全省围棋锦标赛、甘肃省第七届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2019年成功举办了“梦之星”世界青少年体育汇,来自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韩国等17个国家的600余运动健儿开展6个大项为期8天的综合比赛。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参与体育产业,全市现有体育类小微企业33家,建成王闵家垂钓休闲园、甘光羽毛球馆民营体育场地2个。健身休闲产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健身馆、健身房、体育俱乐部不断兴起,成为体育产业新兴力量。加强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十三五”期间年均销售体育彩票近1亿元,销量位居全省前列。

体育设施布局更加完善。全市公共体育设施数量大幅增加,布局不断完善,基层体育健身环境持续优化。全市新建奥体中心体育场、奥体中心体育馆、州全民健身中心,改造提升红园体育馆、东区体育场等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可用于群众健身的大型公共场地5处,民营体育场地2处,七公里智能健身步道1条。36个行政村建有39个文体广场,其中拜家村、石头洼村、青寺村各有2个文体广场。全市新建住宅小区及部分老旧小区安装健身路径共计96条。在临州级机关事业单位建有羽毛球馆1个,篮球场8个,健身路径8条。到2020年,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达71万平方米,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方面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二、面临形势

重大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市体育发展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体育强国建设明确新定位,形成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体育强国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要求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有助于激发体育事业发展活力,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体育事业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

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催生体育产业新动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新产业、新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政策支持,以创新引领全民健身、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体育开启了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新技术体育领域场景应用,聚焦智慧体育发展新方向。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8K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场景应用不断扩大。新技术应用持续将改变体育发展方式,推动体育的快速崛起,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与健康需求,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构建大健康的体育产业新生态,智慧体育将成为体育发展的新方向。

)面临挑战

国内外发展环境呈现新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复杂的内外环境因素叠加给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所有国际和省市级、区级体育赛事活动以及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等取消或延期。足球、篮球、排球等职业联赛也延期举行。体育场所挂牌歇业,室外的健身场所、体育场馆以及体育培训机构停业,体育消费人数大大减少,夜间体育消费萎缩明显。疫情对体育赛事业、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场馆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造成巨大冲击,影响深远,体育行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需要很长的周期。

全市体育事业发展存在弱项。建设用地缺乏,体育公共设施难以均衡。近年来,全市虽然增加了一批场馆设施和健身场所,但与城市快速发展和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一方面,现存的旧城居住区人口密度大,活动空间狭小,缺少健身场所。另一方面上级诸多援建体育惠民工程,例如体育公园、社区体育健身中心、社会足球场地等项目,多次选址协调,均因全市体育建设用地问题,难以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后备人才匮乏,体育事业发展难以为继。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多年来因体制编制财力等多种因素限制,全市未招录过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从事体育管理、开展青少年训练等工作,伴随着机构改革,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机构撤销,业余训练工作薄弱,体育系统与教育部门人才共育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相互之间缺乏协作与配合,在场地管理、经费使用、人员调配等方面缺乏相互支撑和内在联系,导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金字塔底部基数无法扩大,从而影响体育事业发展潜力。市场基础贫乏,体育产业发展难以持续。近年来体育产业虽有发展,但基础薄弱,规模较小,场馆利用率不高;体育用品、消费市场培育力度不够,体育设施、健身器材、竞赛表演器材等体育装备制造业尚属空白;体育活动的社会化运作能力不强;对大型体育赛事冠名、合作、赞助、广告等无形资产的开发重视不够,体育赛事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力度不大;体育赛事带动体育休闲、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临夏市体育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不断增进体育民生福祉。充分发挥州委州政府所在地优势,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体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临夏竞技体育竞争力,全面提升体育产业能级,促进消费 、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在加快建设甘肃西南部地区门户城市和全州的中心城市中彰显临夏体育担当 、展现临夏体育风采。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发展临夏体育的总体目标和根本宗旨,并作为具体开展全市各项体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体育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临夏体育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与市场在配置体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育和引导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

坚持全面创新。全面创新临夏市体育的发展思路与工作措施,力争在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上彰显新担当,在坚持与发展体育特色中谱写新篇章。深入挖掘体育文化内涵,突出临夏市体育文化特色,培育具有临夏市特色的运动项目和品牌赛事,把临夏市建设成为甘肃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坚持真抓实干。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打破僵化思维,摆脱路径依赖,树立“实干”导向,锤炼“真抓”作风,提升“会抓”本领,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坚持综合效益。树立综合效益观,充分发挥体育在增强体质、推动教育、丰富生活、拉动经济、繁荣文化、稳定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为促进临夏经济社会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坚持依法治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法律规范体系,用法治方式推动体育发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依法自治,重点推动基层体育治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体育新格局,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 时期全市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体育组织健康发展、公共体育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努力实现现代化 , 巩固和提升临夏体育发展整体水平全州领先、全省前列的地位和优势,积极创建全民运动健身示范县,深入推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赛事之城建设。

具体目标:

全面开创群众体育新局面。建立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工作经费人均达到3元以上。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80%以上,体育场地利用率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直接服务群众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500人以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

奋力实现竞技体育新突破。加强体教深度融合,探索竞技体育转型发展模式,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调整优化竞技项目布局,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与效益,争取全运会、省运会争金夺银,州运动会确保金牌、奖牌、总分三个第一,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努力提升体育产业新能级。认真落实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使全市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激发市民体育消费需求,扩大体育消费。力争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 6.5亿元 , 实现增加值1亿元。

大力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量提质。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等设施。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结合未来社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等城市更新行动,规划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力争新建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30处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晨晚练点和健身气功站点发展到80个以上。争取到2025年,有效解决制约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瓶颈问题,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高效,健身设施配置更加合理,健身环境明显改善,形成群众普遍参加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积极营造体育文化新氛围。坚持体育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宣传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挖掘体育文化的多元价值,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不断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积极推动体育文化与旅游休闲、武术养生、传统节庆和地域特色的融合发展,推动体育非遗文化的发展,助力提升临夏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育改革,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体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体育发展新模式 对接国家、甘肃省及临夏州体育改革顶层设计,落实配套政策,细化制度措施,加快深化体育领域综合改革步伐。厘清体育领域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力量,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 

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增强体育发展核心竞争力 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释放体育发展潜能,优化体育发展政策环境,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破除体制性障碍,吸引社会力量投入体育发展。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理顺体育事业管理脉络,不断增强体育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体育部门的协调管理职能,建立市政府定期研究体育工作机制。完善政府协同推进体育工作体系和体育工作督查评估机制,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不断优化服务。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引领社会力量承担专业化、社会化的体育服务。

应对复杂变化环境条件,提升体育治理和防范风险能力 提升新时期人民群众体育美好生活诉求广泛多元的治理能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时期体育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条件下的治理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引领时代体育科研活动形态和科技开发模式出现一些根本性变化的治理能力,提升数字时代体育形成新消费模式、市场秩序的治理能力,提升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多点呈现条件下体育发展机遇与风险应对的治理能力。

二、围绕体旅融合,发挥全民健身运动新动能

积极发展群众体育,落实全民健身惠民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着力健全完善全市全 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更多公共体育服务和产品,满足广大群 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编制《临夏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 - 2025) 》 , 明确各年度目标任务。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根本方针,紧紧围绕便民惠民,大力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群众体育,开展全体人群参与的体育健身活动。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常态化,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社会发展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科学健身评估体系和个性化运动处方平台。积极推动“体医融合”,大力推广健身气功运动,注重促进科学健身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性研究,研制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落实国家、省、州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以标准化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互联互通,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区域、城乡和人群间的均等化。提升全民健身公共空间舒适度,加强无障碍设施、休闲驿站、智慧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 继续保持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80%以上。推动全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 ,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继续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潜力,深入推进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100% 向社会开放。全面落实《甘肃省全民健身条例》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全民健身经费随国民经济水平提升逐步增长,积极推进健康临夏建设。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精心打造“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中国农民丰收节、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等主题活动。大力开展健身走(跑)、广播体操、骑行、登山、徒步、球类、广场舞、啦啦操、街舞、跳绳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不同层次的健身活动,丰富群众体育生活,推动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积极培育滑雪、钓鱼、射击、自行车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健身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充分利用全市丰富的生态资源,创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休闲基地和运动项目。力争创建1至2个国内一流、具有临夏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3个以上具有特色的州级品牌赛事。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全省综合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比赛和全民健身展示活动。

逐步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大体育类社会组织建设,健全体育类社会组织网络体系。健全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健身活动。鼓励发展在社区内活动的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采用“线上+线下”指导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动专业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为群众提供良好的运动健身环境,确保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5人,每年百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广泛宣传科学健身,加强群众安全意识,安全有效开展各项体育健身运动。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到 2025 年底,全市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或在乡镇( 街道)备案的社会体育组织 35家以上。

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通过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复合用地模式等方式,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用于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潜力。构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加强场地设施建设,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等健身设施。重点推进临夏游泳馆、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环大夏河体育健身步道、凤凰山登山步道、王坪登山步道、滨河路骑行步道、室内滑冰场等项目。简化健身设施建设审批,新建居民小区和社区落实“至少有一片公共活动场地(含室外综合健身场地),用地面积不小于150㎡,配置健身器材、健身步道、休息座椅等设施以及沙坑等儿童娱乐设施”的标准,补齐社区建设短板。 鼓励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加快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将赛事功能与赛后利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城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实现体育资源享,向社会低收费或免费开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逐年提升。加强政策协同,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健身设施和冰雪设施。重视体育设施建设的绿色生态,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实施节能降本改造,加快运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场馆管理和赛事服务。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风貌、城市文脉、城市精神相适应。户外运动设施不逾越生态保护红线,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重点推进南龙碧水苑、城郊迪乐园户外冰雪运动基地、河州水世界综合体。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全覆盖。

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依托临夏智慧城市建设工程,通力打造临夏体育智慧云平台。使建成后的体育智慧云平台成为临夏市体育大数据中心,并具备体育信息发布、体育资源管理、体育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等多种功能。实现整合全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机构、教练、企业等供给资源,为居民提供在线场地预订、赛事信息精准推送、社区健身技能配送、教练预约、商品与服务选购、健身知识与方法、健身知识讲座、健身视频课程等初级功能,并逐步实现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体质监测、运动处方、运动康复等服务功能。建立市民运动健身积分制度,通过线上打卡和线下健身指导服务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服务闭环。加快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和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建设,智慧社区健身中心覆盖率逐年增加。到2025年,各镇、街道分别至少新建1处智能健身器材设施或场地。

大力助推乡村振兴。发挥体育行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农业、康养等融合发展。聚焦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补齐乡村体育发展短板。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培育乡村经济新增长点。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升乡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作用,服务农村百姓民生福祉。创新乡村体育发展模式,打造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新亮点。

 

专栏1 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

公共健身设施场地建设。重点推进临夏游泳馆、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环大夏河体育健身步道、凤凰山登山步道、王坪登山步道、滨河路骑行步道、室内滑冰场等项目;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成1个全民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每个社区因地制宜建设1个可开展球类运动的多功能运动场地(所);设立至少80个晨晚练点和健身气功站。提质现有城市“15分钟健身圈”,建设农村“30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每年举办全市性广场舞大赛、彩虹跑等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至少80场(次)。创建1至2个国内一流、具有临夏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3个以上具有特色的州级品牌赛事。

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打造临夏体育智慧云平台。新建或改扩建1-2条智能健身步道,各镇、街道分别至少新建1处智能健身器材设施或场地。

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全市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或在乡镇( 街道)备案的社会体育组织 35家以上,鼓励组建社区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每年至少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名。

三、深化体教融合,加快发展青少年体育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和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指示为目标,积极与教育部门协调,优化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条件,研究完善体教融合政策措施,充分运用竞赛杠杆,搭建协调高效的体教融合运作模式,努力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有”的格局。加强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工作制度。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思想意志,健全人格品质,提高运动水平,培养徳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为加快建成幸福美好新临夏提供人才支撑。

深化体教融合,完善青少年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临夏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各类体育社团、社会体育组织三大阵地建设,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督导机制。体育、教育部门统筹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联合指导制定年度竞赛计划,共同组织举办学生(青少年)运动会和体育竞赛。积极探索具有临夏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道路,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

加强学校体育,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建立“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新增3-5所传统体育特色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普及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评定,提升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达标率。鼓励各级学校建立学校体育项目训练队,结合实际开展篮、足、排三大球以及田径、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项目运动,全面落实学校大课间制度,确保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不少于一小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丰富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切实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鼓励学校建立体育运动、智力运动和科技体育等学校代表队。大力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积极举办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创新青少年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增强青少年体育活动趣味性和吸引力,鼓励和引导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

改革培养模式,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筹建临夏市少儿体校(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立以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主阵地,以体育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抓手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新周期国家级、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工作,将学校和体育类社会组织纳入评选范围,充分发挥学校普及技能、社会组织个性化培训的功能。

加强规范管理大力培育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扶持和引导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新增2-3个省级、州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立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规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行管理,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工作机制,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提升服务质量和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导体育协会、俱乐部等体育类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补贴等方式,参与青少年体育竞赛、体育活动、各类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等,拓展社会资源投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途径。

专栏2 促进青少年体教融合计划

学校体育工作。新增3-5所传统体育特色学校、1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确保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不少于一小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筹建临夏市少儿体校或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新增2-3个省级、州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临夏市青少年滑雪队训练基地。构建临夏市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创立3-5个在甘肃省有影响力的青少年赛项品牌。

四、坚持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加强训练条件保障建设,夯实竞技训练基础进一步推进训练场馆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对临夏市奥体中心等体育场馆进行标准化改造,满足竞技训练的各项功能需求。全力推进临夏市全民健身中心项目,“一馆两用”满足全民健身运动的同时解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专业训练场地问题,为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条件保障。  

调整优化竞技项目布局,保证持续发展动力按照“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打造优势”的布局原则,调整、优化临夏市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使得传统项目有优势新兴项目有突破。继续保持篮球、乒乓球、武术等优势项目的竞争力,拓展滑雪等潜在发展项目。进一步完善训练基地和新一轮训练点校的布局,加大对临夏市青少年滑雪队的支持力度,常年开展训练。大力支持足球、篮球项目发展,加强足球、篮球传统学校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足球、篮球运动发展。 

培育高水平竞技品牌赛事,打造市级体育竞赛体系以“凝练特色、精耕细作、提升体验、打造精品”为指导,做好青少年球类系列锦标赛的组织工作。继续探索、培育高水平竞技赛事,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形成“1(国家级)+2(省级)+5(州级)”品牌赛事新格局。打通教育部门与体育系统的赛事体系,打造临夏市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向以竞赛为导向,以提供服务为核心,促进竞技体育健康发展。探索竞技体育与社会力量(俱乐部、协会、企业)结合的多元发展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群众关注度高、市场化程度高的篮球、足球、武术等项目的训练与竞赛。吸引市内外优秀企业参与重点优势项目建设,依据平等合作、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单项体育协会改革,使其机构更加健全、职责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管理更加规范,在高水平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专栏3 实施竞技体育攀登计划

拓展竞技项目覆盖面。夯实参与面广的竞技体育群众基础,广泛开展篮球、乒乓球、足球、武术、羽毛球等运动,做到“有赛事、有场地、有经费”。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培育3-5项有潜力的田径项目。

实现竞技成绩再突破。力争全运会夺牌,在甘肃省十五届运动会争金夺银,确保州运会金牌、奖牌、总分三个第一。冰雪项目力争国家级奖牌、省级金牌。其他赛项实现新突破。

五、做大体育产业,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新突破

聚焦重点领域,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完善优化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 点产业,争取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以举办高水平体育精品赛事为引领,优质体育健身俱乐部、现代城市体育综合体,高品质发展竞赛表演、民营场馆、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传媒、场馆服务等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扩大体育服务业规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一批知名体育企业落户临夏。聚焦体育彩票建设,创新拓展销售渠道,持续打造公益品牌,推动体育彩票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扩大体育需求,促进体育消费。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业全面发展。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快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大力发展智能体育产业,加快推动体育实体经济与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创 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临夏地域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冰雪运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产业带。重点推动“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房车露营、山地自行车、运动滑翔伞、跳伞、滑雪等户外运动项目。扶持体育培训 、体育旅游、体育中介咨询、运动健康服务等产业发展,鼓励推广家庭化、智能化运动产品,推动体育与旅游、康养、文化、教育、科技、传媒等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为核心、体育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和知名体育企业,在全市投资实施一批体育产业项目,建立体育产品展示和销售中心、体育精品展示店、体育项目推广区。争创2-3个国家、省级、州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设立临夏市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基地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

丰富体育产品供给。着力发展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和体育服务业。制定体育赛事活动目录,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体育品牌。积极开发山地户外运动、自行车运动、冰雪运动等具有临夏地域特色的体育产业,稳步推进特色体育小镇、体育综合体建设。

挖掘体育消费潜力。落实促进体育消费政策,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精品赛事、精品线路和体育旅游目的地。培育夜间体育赛事经济,建立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工作机制,鼓励采取发放消费券、举办体育消费节促进体育消费,发展时尚体育消费,培育竞赛观赏消费,持续推动体育用品等重点领域消费。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发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产品。

专栏4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计划

 引进1-2个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

 争创2-3个国家、省州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

 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参与体育产业,体育类小微企业达到50家。

 力争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 6.5亿元 , 实现增加值1亿元。

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统筹推进体育文化新发展

大力弘扬体育精神,深入推进体育文化传承,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旗帜,充分发挥体育激发斗志、增强动力、传播文化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利用好“临夏市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临夏市融媒体等体育文化阵地,加大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力度,丰富体育文化产品,推动体育宣传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临夏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

传承弘扬体育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大力弘扬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发掘临夏文化的体育元素,将临夏运动员不畏强手、敢于拼搏的奋进主义精神、“爱国爱党爱家乡、团结奋进创一流”的临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提炼和展示临夏体育的独特精神标识,充分发挥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促进作用。加强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修养,注重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

发挥体育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弘扬新时代体育精神为引领,挖掘运动项目、体育协会、体育场馆文化内涵,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标识。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普及冰雪运动知识,传播冰雪运动文化。结合全市独特彩陶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打造“花儿临夏”体育文化品牌。重视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押加、拔棍、武术、回族式摔跤等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开展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等调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扩大体育交流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黄河流域沿线城市、兰西城市群和省内外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通过举办和参加民族地区体育篮球邀请赛、企业家运动会、黄河流域地区友谊赛等重大体育赛事,促进体育全方位交流合作,提升临夏体育对外影响力。不断推进东西部体育交流协作,巩固提升同厦门市体育局的协作成果,逐步扩大同山东省济南市的体育工作交流协作范围,建立两地协作互访机制,在场馆设施、人才交流、体育赛事、体育产业等方面开展帮扶协作。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领导,树立新时期体育发展观念,健全体育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教育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卫健局等相关部门的长效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等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快形成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强化政策衔接与协同联动,积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大对体育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实施效果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保障和推进“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政策措施

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完善体育事业“三纳入”工作,加强财政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科学编制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产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用好用足体育产业专项发展资金,调动社会各界投资体育积极性,发展壮大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三、深化体育改革

深入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放管服”改革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着力解决体育行政、事业、社团、企业边界不清的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优化事业单位职能职责,稳步推进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坚持开放办体育,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发展新局面。

四、加大财政投入

加大财政支持体育发展力度,确保财政性体育经费支出规模及占政府财政性经费支出比例逐年增长,扩大体育消费券支出规模。进一步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体育发展的比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与服务。建立临夏市促进体育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及政府体育投资基金,整合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项目建设,通过PPP、体育基金等多重动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制定临夏市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政策,完善财政奖励体育企业政策,支持体育企业创新和做大做强。

五、坚持依法治体

持续推进体育领域法治建设,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督管理,引导和规范体育市场依法开展体育活动,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公开、公平的体育市场准入环境。围绕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两个重点,建立体育产业统计和体育消费监测体系,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严格落实举办体育赛事活动的主体责任,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赛事监管责任 。 强化体育赛事活动风险评估,将体育赛事活动纳入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 评估范围。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和管理,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逐步建立体育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持续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

六、狠抓队伍建设

遵循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以创新激励保障政策机制为抓手,加强高素质、高层次体育科技应用人才、体育组织管理人才、体育产业运营管理人才、体育公共服务人才、体育专业技能人才、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人才等体育人才的培养。建立体育部门、高校、社会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现代体育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大力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强化“选育管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多元、长效的人才奖励激励机制,对体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资助。

七、健全评估监测机制

切实增强体育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加强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明确规划实施责任,认真贯彻实施本规划。加强规划监测评估、考核评价和跟踪督查,开展实施情况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比学赶超、争先创优,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推动规划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地。

 

 

 市委办发〔2022〕72号中共临夏市委办公室 临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夏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