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22901013956984P/2022-00029 主题分类 临市府办发
发文字号 制发机构
成文日期 2022-10-08 发布日期 2022-10-22
标        题 关于印发《临夏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关于印发《临夏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0-22 来源:临夏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

收藏

市委办发〔2022〕69号

关于印发《临夏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2021-2025)》的通知

各镇、街道党(工)委,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相关单位:

《临夏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职责,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临夏市委办公室

临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0月8日

临夏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2021-2025)

二〇二二年十月

目录

一、 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不足与短板

(三)面临的形势

二、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打造全州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一)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着力融入兰州一小时科技创新圈

(三)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四、科技支撑重点产业发展

(一)现代农业

(二)文旅产业

(三)食品产业

(四)生物医药产业

(五)新材料新能源

(六)现代服务业

五、科技支撑民生改善

(一)生态环保

(二)公共安全

(三)科技治理

六、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一)科技赋能工程

(二)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三)创新平台打造工程

(四)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五)科技人才建设工程

(六)东西部协作示范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二)加大科技投入

(三)推进体制改革

(四)做好配套衔接

(五)营造创新氛围

临夏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2021-2025)

为推动创新驱动突破,进一步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实效,为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根据《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临夏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临夏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强主体育产业、优服务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州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1.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不断显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认真贯彻省、州科技创新计划和出台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临夏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2019、2020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分别为479万元、657万元,分别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0.17%、0.21%,全市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显著增强。

2.科技创新助推脱贫攻坚,科技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围绕在全州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成果转化、科技惠农、项目带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菌”七大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特别是加强与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持续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共争取到科技项目22个科技资金758万元,科技创新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鼓励技术创新的效果明显,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3.科技创新促进民生改善,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持续强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公共安全、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得到转化,远程诊疗、远程教育等技术让临夏人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智慧社区、智慧公交等建设步伐加快。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组织开展科技研发,组织医用防护用品生产,引进新型检测设备、采取中西医结合等方式,提高了防病治病能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

围绕企业升级改造,积极帮助指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产、学、研”取得了明显成效。甘肃清源清真肉制品有限公司和兰州理工大学、临夏市俊林清真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北民大、佳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农业大学合作,促使一批“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落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使全市科技成果技术交易额从2016年的103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800万元,年均增长率达15%。通过“产学研”实现了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互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不足与短板

从全市科技发展情况来看,“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全省、全州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总体来说,我市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传统产业规模小、层次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创新“软肋”突出。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我市企业数量少,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建设起步迟、发展慢、数量少,新产品新工艺创新应用能力有限,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能力弱。二是创新人才缺乏。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工业领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少,特别是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十分匮乏。三是创新投入不足。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科研投入机制没有完全形成,财政科技投入不足、金融支持不够到位、企业研发投入少。由于财力困难,企业在税收优惠、银行融资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四是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技力量缺乏、科研条件薄弱、创新研究能力不强。全市研发投入少,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能力弱,承接高层次产学研合作能力不足,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不紧密,新技术、新成果转化运用水平低。

(三)面临的形势

从全省环境来看,省委、省政府作出“强科技”行动要求,制定出台《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一系列创新驱动政策文件,以“强科技”引领支撑“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突出向科技要答案、向创新要动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为我们科技工作带来了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利好机遇。

从全州环境来看,州委州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鲜明提出创新驱动突破的决策部署,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人才引进、技术推广力度,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临夏州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五个区”、“六个临夏”的目标和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幸福美好新临夏的总体部署,市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的一个定位、实现“五个目标”、实施“十大工程”的要求,十五届三次全会指出,要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持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注重科技成果转化,聚焦智慧农业发展,加强牡丹培育、育种、种植和创新研发,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十四五”时期是临夏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史关键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升级转型期、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大幅跃升全面加速期,在这五年如何促进临夏市后劲动能大幅增强、潜力优势加速转化、弯道超车加快发展,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为迫切、更高层级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必须主动融入全国、省州、全市发展大局,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抓大产业、大科技的理念,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服务大战略、大产业、大民生上,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发展平台,优化创新环境,为构建现代化经济服务体系,为争当“六个排头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三新一高”导向,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提升科技创新引领为目标,集聚科技资源,紧盯关键任务,以培育壮大科技力量为重点,以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为动力,优化创新支撑体系,鼓励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打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通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综合施策,久久为功,着力抓项目、建平台、促转化、育人才、优环境,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需求导向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从政策引导、顶层设计等方面,大力支持实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坚持创新驱动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鼓励产业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动能转换,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带动全市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3.坚持重点突破

立足基础优势和战略需求,统筹各方面力量,着力研发突破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对临夏市经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

4.坚持人才为先

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使用、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强化激励机制,注重发挥科技人才队伍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5.坚持开放共享

探索推动区域内外协同创新开放合作新机制,加快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合作新平台,逐步形成关联互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互利共赢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在重要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体制改革取得进展,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各类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重点领域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到2025年,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1%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45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

2.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梯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或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25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0.65%;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家。

3.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创新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形成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4.提升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改善科研基础条件,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建立科技特派员人才库,培养锻炼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一批拔尖人才,遴选行业领军人才,建设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5.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

创新资源配置科学有效,法规政策配套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全社会崇尚创新氛围浓厚,形成要素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到2025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到3000万元;全社会科技意识明显提升,科学技术普及程度和公众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十四五”时期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目标(预期)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0.61

0.65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0.39

0.45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

万元

1850

3000

高新技术企业数

3

5

三、打造全州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根据全市“十四五”总体部署,围绕“一个定位”、实现“五个目标”、实施“十大工程”的总体部署,着力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奋斗目标,聚焦服务国家、省州、市重大战略部署,找准科技创新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索差异化的科技发展路径,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开放合作为手段、以科技项目为抓手,集中力量、培育动能、激发活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和南山北塬一水中流的资源禀赋,突出生态修复、节水技术、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等领域,争取科技计划项目和专项资金,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推广适用先进技术,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进生态保护综合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助力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先行区。

(二)着力融入兰州一小时科技创新圈

围绕打造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面向中西亚中南亚中东欧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两大平台,按照全州打造文化旅游、特色种植业、畜牧产业、沿黄河洮河工业产业、临夏美食产业“五个百亿级产业”布局,着眼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立足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定位和我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构建以产品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合作,加强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着力融入兰州一小时科技创新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发展。

(三)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围绕“牛羊菜果药菌花”特色产业,强化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力量,深化东西部科技协作,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合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的研发、示范、推广,强化农技农机服务、良种良法配套,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助力农业结构调整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

四、科技支撑重点产业发展

将创新驱动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加快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力争在文旅产业、食品产业、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方向有所突破,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一)现代农业

要坚持科技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我市气候特点及地理类型,充分集成设施化、标准化、智能化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1.花卉产业。重点加强牡丹、玫瑰等花卉在品种培育、种植技术、加工包装等方面创新研发力度,主动与山东菏泽牡丹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荷兰BOM公司等一流企业、院校开展合作,充分用好花卉种植方面的特色优势,重点实施临夏市精品紫斑牡丹种植资源库种苗培育扩繁项目、牡丹科技园、城郊花卉产业园、南龙鲜切花配花基地、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等项目,增强科技助力花卉产业发展能力,提高花卉种植、加工、包装运输等方面技术水平,延长花卉产业链,通过科技赋能激活花卉产业发展潜力,提升花卉产业发展综合效益。

2.树莓产业。以临夏市山河农业科技发展公司、临夏市良生农民种植合作社为龙头,支持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大力推广应用树莓种育苗工厂化、温控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冷藏自动化等设备设施和先进技术集成,实施好折桥树莓产业园项目,开展树莓种植、深加工技术创新和推广,开发树莓啤酒、树莓白酒、树莓干、树莓茶、树莓果酱等树莓系列新产品,加快农业生产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等数字化发展,建设集智慧农业、观赏、采摘体验、育苗、冷链仓储、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模板。

3.牛羊产业。以培育优质牛羊为目标,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建立健全肉牛、肉羊良种繁育基础群,支持优质饲草料加工配送技术研究、青贮饲料技术集成示范、肉牛养殖场高效化智能化改造提升、良种繁育核心群建设等项目,鼓励引导清源、俊林、佳源牧业等龙头企业加强和兰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所的深度合作,牵头创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或科技研发中心,开展高效肉羊繁育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牛羊肉冷链物流分装等项目研发,加快肉牛、肉羊屠宰生产线、冷链仓储物流、标准化养殖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提升,提高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等技术水平,实施畜禽屠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和生物酶法技术进行肥料化处理,生产液体水溶肥,促进畜牧养殖加工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采用传统育种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与优异育种材料创制、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争取选育一批食用菌、牛羊、牡丹、特色花卉、蔬菜等农业新品种,解决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加强农业和科技的融合发展,鼓励引导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农业科技型经营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增强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能力。

(二)文旅产业

通过公共服务内容和手段创新,丰富服务供给、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效能,推进科技和文旅深度融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挖掘、传播、创作技术研发,支持建设集创意、科技、旅游为一体的文旅品牌;支持云展览、云娱乐、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的内容生成、定制消费、智慧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关键技术应用,支持演出场馆、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等文化和旅游服务场所垃圾一体化、无害化处理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智慧旅游建设,融合文化创意、技术创新、新型材料研发,利用“5G+物联网”技术推进文化资源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完善文物资源管理制度和建设大数据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对东公馆与蝴蝶楼、罗家尕塬遗址、王坪遗址、朱贵将军墓等文化遗址的保护水平;挖掘铜铸、彩陶复制、刺绣、葫芦雕刻、彩陶、蛋雕、砖雕、泥塑、砖雕木雕等非遗手工技艺中的科技元素,鼓励申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创新坊、科技创新基地、科普基地,以现场制作、展览展示、深度体验的形式培育一批非遗文旅体验基地,赋予文旅产业和文创产品更多的科技附加值,提升文旅发展软实力,以科技支撑“魅力花都 公园城市”城市品牌打造。

(三)食品产业

依托临夏市区位优势和农畜产品资源,聚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围绕牛羊肉、饮品、茶制品、速冻食品等特色优势产品,提高食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适应城市化快节奏生活方式需要,以安全、健康、便捷、功能强为特征,以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为重点,研发牛羊肉熟食、罐装食品、速冻食品、糕点饼干、果汁饮品等新产品,尽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扩大产业规模。适应消费升级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深入研究细分市场,通过优选配料、精进配方研发,开发乳制品、膨化食品、药食同源食品,提高食品加工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满足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围绕食品进口替代,以酪蛋白、乳清等食品添加剂为重点,加大在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创新,应用高效提取、分离、改性、纯化精制等关键技术,促进产品走向国际化。鼓励企业拓展技术合作途径,支持食品企业以共建、联建等方式在临设立食品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发展基地和食品产业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实施牛羊油深加工高级营养型起酥油中试研究、啤特果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着力在挖潜增效、提档升级上下功夫,走“专精特”发展路子,提高科技含量,提升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四)生物医药产业

着眼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集中力量研究突破牛羊屠宰废弃物提取、植物提取关键技术,开发以医药中间体为重点的生物制药产品,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以实施的屠宰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和青藏高原牦牛血液提取纯化氯化高铁血红素项目为依托,充分利用牛羊畜屠宰废弃物,开展牛羊皮毛、骨头、血液、内脏等畜禽屠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生物企业,研发分离提纯、酶解发酵、合成制备等环节核心技术,开发多肽、补钙、补晒、补铁等系列产品,推进牛血白蛋白、SOD、氯化高铁血红素、胶原蛋白、羊肝和羊皮食用性活性多肽等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生物制品的产业化,实现屠宰废弃物的高值化及综合利用,延长屠宰副产物加工产业链。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支持医药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医药企业的合作,研究中药材种植、提取、质量控制等环节关键技术,延伸发展膳食配方饮片、保健茶、饮料等产品。

(五)新材料新能源

坚持内引外联,充分挖掘资源,瞄准技术前沿,积极主动作为,实施石墨烯复合材料应用及系列产品的研究重点科技项目,力求在新材料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科技成果,使石墨烯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由医用向民用延伸,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开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光热集成技术应用研究,可再生能源技术及装备开发应用,节能建筑技术及产品应用推广;应用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对砖雕、彩陶等传统工艺进行改造提升,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六)现代服务业

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交易等技术的应用和集成,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建设智慧城市,实现服务业优势高效发展,不断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积极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加快推进研究开发、创业孵化、资源共享、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大众创新创业;推动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面向市场开展中试技术熟化和技术转移服务;鼓励发展科技评估、项目管理、信息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业,支持竞争情报分析、技术预测等科技信息服务。智慧城市建设,促进5G与城市运营管理结合,推进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城市综合治理等信息技术应用,建设“水、电、路、气、环境”智能化管理平台,推动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建设;推进交通信息汇集、5G+AR现场模拟、车联网等5G网络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保障交通安全、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5G与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远程医疗、视频探视、电子健康档案等信息技术应用,打造智慧医疗和服务体系。推进5G技术与教育融合,推进在线课堂、在线图书馆、智慧讲台,推广智慧录播系统、电子书包等现代教育新模式。推进5G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改造,加快企业产品设计、制造、装配、物流等各环节的信息水平,推进传统工业生产向智慧工厂、智慧生产转型升级,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抢抓国家支持“新基建”重大机遇,聚焦政府、经济和社会三大数字化转型,结合区域优势和发展短板,推动数字政府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五、科技支撑民生改善

围绕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科技治理等民生领域,支持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特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进科技创新融入社会、惠及民生。

(一)生态环保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升科学、精准治污水平,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建设山川秀美新临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施一批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流域和岸线治理、供水保障、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项目;重点支持水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水质分析检测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工业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污水废水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提升水污染防治领域的技术水平;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污染大范围监测技术、土壤污染高效低成本修复技术等先进土壤风险管控技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研究,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减少土壤污染;推广城镇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垃圾、管沟污泥、工业废物等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科技支撑建设生态宜居城乡环境,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引进示范路边、山边、水边、林边绿化美化亮化创新工程,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技术应用力度,加快推进传统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强废旧物资和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

(二)公共安全

围绕防灾减灾、社会安全、食品安全、生命健康等,引进示范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打造数字平台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快速应变能力,优化配置资源建立高效、协调的公共安全,着力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地质、气象、火灾等重大灾害的监测评估技术,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应急救援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支撑建立自然灾害重点地段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应急综合管理等信息平台,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开展食品安全监控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推广食品安全应急与中毒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技术标准和检验检疫安全保障技术;提升公共安全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推进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应用,不断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创新中西医治疗模式,推进中医治疗技术研究应用;围绕传染病防控重大战略需求,在快速检测产品、广谱抗病毒药物、应急医疗器械、防护装备等方面,加强技术研发。

(三)科技治理

加快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坚持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建立以科技制度、政产学研结合、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等为重点构成的科技创新动力支撑体系,实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相互结合;建立多元化治理模式、多样化治理结构,形成共建共治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面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或者展览场所,提供更多的科普场所和科普载体;开展“申世”有关的地质、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等知识科普宣传,营造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

六、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统筹科技资源,以产业引领、平台建设为抓手,在重点领域强化部署,实施六大科技创新工程,把握主攻方向,抓住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力。

(一)科技赋能工程

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积极争取科技部、省州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打好核心关键技术攻坚战,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围绕突破制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技术,突出补链、强链,支持重点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应用先进技术、引进专业人才,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打造高端化、精细化、引领性的拳头产品,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围绕产业政策导向,突出战略合作、科技创新和培育骨干,发展壮大牡丹花卉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以新的特色和优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并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围绕花卉培育、畜牧养殖、食用菌、中药材、蔬菜等特色农业领域,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供给质量。

(二)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较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打造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3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家以上。按照推进宜商城市建设工程目标,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从源头创新到应用开发、从科技攻关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从人才培养到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的全链条创新活动,指导企业做好研发费用归集,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民营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引导创建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把重点放在研究行业、研究市场方面,着力推动一批科技项目落地转化,以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促进众创空间转型升级。在招商引资方面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引进推介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引进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在临转化,利用省内外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和优势,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主动寻求科技合作,共建产学研创新平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专注细分市场,通过技术优化、产品升级改造、新产品研发、设备升级、生产线技术改造等,培育主业突出、具有较强行业引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专精特新”企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创新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争取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破解企业融资瓶颈,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创新平台打造工程

坚持突出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重点,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强化基础条件和能力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发展模式,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向平台聚集,力争建成牡丹等花卉种质资源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在花卉产业集聚、主体培育、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持续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四)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围绕解决科研与产业化“两张皮”的问题,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提升牡丹种质资源、牛羊肉深加工、酿造等研发能力,推动优势产业发展。

(五)科技人才建设工程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把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贯彻落实州委《临夏州人才助推产业发展“五大工程”实施意见》和《临夏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围绕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各类高端人才。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符合条件的人员,重点围绕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乡村振兴、企业创新发展,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企业培育人才的主体作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交流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发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吸引各类人才向重点企业和生产一线聚集。把科技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首要任务,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之冬(春)、“三下乡”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围绕牡丹花卉、食用菌、高原夏菜、牛羊养殖、设施农业生产、疫病防疫等重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大规模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培育和提升“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乡土人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六)东西部协作示范工程

创新合作机制、夯牢共建基础,强化产业协作、做实共建项目,深入开展合作交流、推动资源共享,与东部省份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深化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提高城市间创新资源融通质量,围绕优势领域,推动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协同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聚焦产业短板弱项,扶持和发展花卉产业,依托已招商的引资企业,加强与济南市中区科技部门的对接联系。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坚持规划的统一性和系统性,加强与省州的衔接、部门协作联动,协调解决难点问题,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共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科技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综合协调作用,统筹各方科技资源,合力推动规划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科技投入

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支出只增不减,力争“十四五”末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有明显提高。积极争取省州科技专项资金,吸引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注”,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推进体制改革

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科研项目揭榜制、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科技创新容错机制等改革举措,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加强院企合作,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规范落实过程管理、经费监督、项目验收、绩效评价和信用管理制度。

(四)做好配套衔接

加强与省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临夏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产业规划、城市规划等密切衔接,统筹科技、经济、产业、金融等部门创新管理职能,加强创新资源的统筹配置以及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任务落实。

(五)营造创新氛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创新创业文化,倡导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学探索的良好氛围,扎实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激发双创动能,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和尽职免责机制,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